免费咨询热线:

新闻动态
当前位置: 首页 > 精密零件
精密零件
  咨询热线:13810171170

破译“石化节水密码”

发布时间:2025-04-18 05:05:53 作者: 精密零件

  水,是生命之源,也是工业之脉。3月22日~28日是第三十八届“中国水周”,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企业,中国石化始终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融入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基因,从绿色企业创建到生产装置的循环水系统优化,处处彰显着“每一滴水都值得敬畏”的石化态度。

  本期专题聚焦中国石化部分企业的节水举措,这些创新做法既是对国家节水行动的积极响应,又是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的生动实践,敬请关注。

  中国石化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贯彻落实习“节水优先、空间均衡、系统治理、两手发力”的治水思路,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,深度节水控水,快速推进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转变,逐步的提升用水效率,加快建设节水型企业。

  大力推进再生水、雨水、矿井水和苦咸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,使用非常规水资源替代新鲜水超过6000万立方米/年;

  用水效率逐步的提升,2024年,镇海炼化、石家庄炼化、中韩石化荣获国家级水效领跑者企业称号;天津石化、镇海炼化、青岛炼化、石家庄炼化、茂名石化、中天合创化工分公司、宁夏能化荣获石油和化工行业水效领跑者标杆企业称号。

  强化供排水管网管理,加大被动式声波管网泄漏检测等技术应用力度,开发应用水平衡测试软件、智能仪表和计量健康平台,加强过程减量与循环利用

  3月20日9时,镇海炼化的一体化生物反应池(IBR)旁,公用工程二部排水外操吴晓磊熟练地打开水池窗盖,手持长柄勺舀起一勺样品倒入量筒,紧接着走向下一个采样点。

  量筒内看似浑浊的液体,实则富含“软黄金”——微生物,它们是污水处理的“主力军”。吴晓磊把几个盛有样品的量筒整齐摆好,等待液体中的悬浮物沉淀。半小时后,液体分层清晰可见:上层是清澈的水,下层是沉淀的污泥。通过测算污泥沉降比,能判断出微生物的生长状态,为工艺调整提供参考依据。

  2020年7月,镇海炼化投用一体化生物反应池系统,成为中国石化系统内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”。一体化生物反应池系统包含6个生化池,每个池有效容量达9600立方米,设计处理规模1400立方米/小时。与传统生物硝化、反硝化池体结构相比,一体化生物反应池系统实现了好氧区、缺氧区和沉淀区的三合一集成,在单个池内就可以完成整个污水处理流程。这种创新的设计不仅提升了污水处理效率,还大幅度的降低了占地面积和投资所需成本,同时兼具抗冲击能力强和恢复速度快等特点。

  “这是我们目前单体解决能力最强的设施,像常减压装置排出的含油污水,这种最难处理的污水,都得靠它来‘攻克’。” 公用工程二部排水一区技术主办张奕玮介绍道。

  常减压装置的用水被称为原油的“洗澡水”,不仅含盐量高,且裹挟着油泥杂质,普通处理工艺难以招架。但在一体化生物反应池系统面前,这些“又油又咸”的污水将迎来一场蜕变之旅。

  一体化生物反应池是全封闭构造,沿着池边的巡检通道走到出水口,便能看到清澈的水流潺潺流淌,水面上漂浮着绵密的水苔。这种水苔对水质要求极为苛刻,一般只在山林间的溪涧里生长,如今却在反应池安了家,生动展现出这里水质的洁净程度。张奕玮介绍,处理后的水会作为厂区内的循环水或工艺用水,实现水资源在厂区内的“体内循环”,单套系统每年的回用水量超600万吨。

  今年1月,新的一体化生物反应池系统在镇海基地二期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。技术人员凭借多年积累的运行经验,向专利商提出汽提泵升级、水流分配均匀性改进等优化措施,逐步提升了系统的解决能力与效率。

  据悉,镇海炼化已连续4次荣获工信部重点用水企业、园区水效领跑者称号。近些年来,镇海炼化持续发力,不停地改进革新节水技术,通过炼油达标外排污水适度处理回用、厂区清净废水回用、超滤+反渗透脱盐污水回用、城市中水引用等一系列有力举措,污水回收处理再利用水平稳步提升,每年节约的水量几乎等同于一个西湖的蓄水量 。

  建立“源头优化+水资源结构优化”“工艺用水梯级利用+水资源分质使用”的管理模式,全流程、全链条推进节水工作,吨油取水量逐年下降

  “这可是我们的一套宝藏装置!”3月14日,记者走进石家庄炼化双膜处理装置区,只见一台台设备整齐排列,一条条管道纵横交错。来自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,经双膜处理后,沿着管道缓缓流入化学水装置,进而制备成除盐水,为各生产装置供水。生产技术部水务高级工程师杨帆介绍,目前该装置每年能消化城市再生水和企业含油污水400余万吨。经处理后的水质达标,随后被梯级分质,用于各个生产环节。

  “变废为宝”,是石家庄炼化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、实施全流程全链条节水行动的关键举措。该公司从污水源头管控抓起,严格落实污水分级控制与过程控制,确保污水外排合格率从始至终保持100%。在此基础上,公司将提高双膜处理装置的产水量作为长期攻关的重点课题。通过持续优化各项操作参数,装置产水量屡创新高。当前,装置运行平稳,每小时产水量达320吨,达到历史最佳水平,实现了城市再生水高效利用与企业节水减排的双赢。

  同时,石家庄炼化对循环水回用流程实施优化改造,将市政再生水经处理后并入回用水系统,并把所有循环水场接入回用水流程,使得循环水系统补回用水率达到100%,大幅削减了新鲜水的使用量。炼油环保等多套装置也采取了回用水替代新鲜水等措施。目前,企业污水回用率超65%,在石油炼制企业中处于先进水平。

  蒸汽凝结水作为优质水资源,因其处理成本相比来说较低,非常关注。石家庄炼化的凝结水站运用新技术精制凝结水,实现了蒸汽凝结水的全部回收利用,凝结水回收率高达74.97%。这些凝结水与一级除盐水混合后,被输送至锅炉及生产装置,充分的发挥了蒸汽凝结水的最大价值。

  石家庄炼化还积极强化与供暖企业的合作。在冬季采暖季,将炼油2号、3号循环水场的部分循环水回水,输送至绿源地热能开发有限公司换热站,为石家庄市高新区提供冬季采暖热源。此举既大大降低了循环水场的蒸发损失,又切实解决了民生供热问题,达成了多方共赢,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。

  为进一步挖掘节水潜力,石家庄炼化在两个循环水场增设节水型旁滤节水装置,每年可节水24万吨,节水减排成效显著;新增9套乏汽回收装置,每年节水7万吨。此外,通过拆除盲板、开启阀门,他们将炼油2号、4号循环水场合并,在确保水质满足装置需求的情况下,供水压力与回水压力基本保持不变,每年可节电200余万千瓦时。公司还从细微处着手,加大水管网巡检力度,全体员工共同行动,杜绝跑冒滴漏现象。

  “持续挖掘节水潜力,让每一滴水发挥更大价值,是企业始终探索的课题。”石家庄炼化生产技术部副经理刘岩表示。

  优化生产用水循环系统,引入新技术加强污水再利用,实现乙烯污水回用率逐年提升

  在绿色发展的征程中,中韩石化凭借卓越的水资源精细化管理,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标杆。2024年,中韩石化水重复利用率突破98.68%,单位乙烯取水量持续位居行业前列,更是连续3年荣获工信部乙烯行业水效领跑者称号,彰显了在节水领域的深厚底蕴与创新实力。

  从源头实现“零浪费”。走进中韩石化化工厂区,管廊下不见传统“小白龙”。这些蒸汽疏水器间歇喷出的热气腾腾的水,被引入全密闭回收系统。早在武汉乙烯项目设计之初,公司便充分考量工艺凝液与蒸汽疏水的回收再利用,搭建起集水与热量回收于一体的高效体系。

  2020年,中韩石化乙烯脱瓶颈改造拉开序幕,新建3套装置。为匹配新产能,中韩石化迅速配套建设了一套回收能力达250吨/小时的凝液回收装置,确保新建装置凝液颗粒归仓。2021年,一场更为大胆的创新实践落地——“全系统低温余热深度利用项目”。公司将过去散逸至空气中的换热器乏汽、送往化学水装置处理的锅炉连排水及锅炉疏水,全部纳入闭式回收范畴。此举不仅实现每小时减少锅炉水补水150吨,更让余热得以充分回用,节能节水双丰收。

  分级回用污水,向极致节水迈进。近年来,中韩石化在化工节水改造上持续发力,累计投入1424万元。公司特邀北京化工研究院对乙烯水系统开展集成优化可行性研究,基于专业方案,投资790万元建成污水回用一期项目,每年可回用低含盐达标污水182万吨,节水成效显著。

  2023年,中韩石化成功实现低浓度污水100%回用。2024年,通过循环水场运行参数优化,实施降压降量策略,公司在保障冷却效果的同时,实现节电430万元,每月正常生产时污水回用达20万吨,等量节约新鲜水资源。今年1月,化学水装置污水回用项目正式投用,将高效过滤器、精制过滤器等反洗水回收,用于替代热电联产装置脱硫脱硝部分工艺水,每日平均回用反洗水200吨。这一举措既为热电联产装置节约新鲜水用量,又减少化学水装置污水排放,每年可降低新鲜水与污水处理成本61.9万元。

  多元水源回用,构建循环节水闭环。浓缩倍数是衡量循环水重复利用效率的关键指标。中韩石化通过优化加药管理,探索使用无磷缓蚀剂时大比例回用达标污水的运行模式,同时在化学洗涤阶段精准回用污水,稳定生产时逐步的提升浓缩倍数,目前循环水浓缩倍数稳定在5倍以上,循环水重复使用率从始至终维持在98%以上。

  着眼未来,中韩石化计划进一步深度回用厂区污水,并积极拓展城市中水回用渠道,持续丰富水资源利用的多元版图。

  2月23日,胜利油田鲁明公司临邑分公司商541块二期二号台现场,12口新井的压裂作业真正开始启动。为确保此次压裂作业顺利开展,胜利油田供水分公司克服重重困难,跨越德州临邑与济南商河两个县,调水距离超20公里,以争分夺秒的速度,将2.3万立方米水精准输送至井场。

  这一行动,是胜利油田多年来践行“水管家”理念、全力做好节水保供工作的生动缩影。

  所谓“水管家”,就是胜利油田利用供水分公司丰富的水务运行管理经验和人员、技术优势,为油田各直属单位提供用水日常管理、漏损治理、抢维修、水平衡测试,以及协助创建节水型企业等用水管理技术服务。

  当下,胜利油田正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水资源形势。油田开发生产用水产品单耗控制在1.6立方米/吨以下,随着页岩油规模开发,用水需求进一步增加。面对供需矛盾突显,胜利油田加快转变水资源利用方式,持续做好水资源集约节约工作。

  基于此,胜利油田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,积极部署节水规划工作。从“保障正常生产、生活用水”“确保新增用水指标依法合规”“开展水平衡测试和水资源论证”“排查管网漏失情况并落实降漏措施”等六大核心业务入手,在整个油田范围全力做好节水保供工作。

  胜利油田充分的发挥统筹协调作用,积极对接东营市、滨州市、德州市各级地方政府,整合常规水、非常规水及采出水等各类水资源,精心绘制用水保障水源分布图,并通过管线开口、铺设新管线、开挖沟渠等多种灵活方式,及时且足量地满足各开发单位多样化的用水需求。

  胜利油田逐步加强与政府相关水司的合作,快速推进相关取水证的办理工作,积极探索并推行 “地方水司+供水分公司+油区开发单位” 的三方联合体运营模式,切实提升油田依法合规用水的保障能力。

  胜利油田成立水资源高效利用专班,强化水资源管理工作,一方面依托供水分公司建立胜利“水管家”水资源专业化管理模式,通过合同节水、节水型企业创建等方式,开展用水节水治理,不断降低综合损耗;另一方面,开展采出水、城市中水、雨水积蓄等其他水源替代新鲜水研究应用,节约宝贵的新鲜水资源。

  胜利油田建立建设项目水资源审查制度,提前谋划用水方案编制,确保用水依法合规、节约高效。同时,正在构建基于“油田—直属单位—基层”架构的水资源管控平台,建成后,将进一步精准明确各层级水资源管理职能,实现水资源动态监控与能效指标精细管理。

  自2023年以来,胜利油田累计保障油田开发用水近700万立方米,同时实现节水超400万立方米,5家单位成功获评省级节水企业。

  阳春三月,晨光穿透薄雾,长江江面上泛起粼粼波光。九江石化储运运行部码头区域员工赵石城如往常一样,举起手中的望远镜观望江面。刹那间,江面突然跃起数道银灰色弧线,一群江豚在浪花间若隐若现,宛如跳动的音符。

  “十年前,在这段江面几乎看不到江豚的踪影,如今它们却成了‘常客’,看来我们这些年的努力没白费。”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,赵石城的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写着:2020年观测到江豚3次,2023年12次,2024年18次,2025年前3个月就已经记录了16次。这些跳跃的数据曲线年治水历程同频共振。

  为破解长江经济带 “化工围江” 这一难题,九江石化把习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引领,以“水质透明度追赶江豚能见度”的生态自觉,在1.9千米黄金岸线上绘就工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生态画卷。

  走进九江石化水务运行部污水处理装置,巨大的膜处理设备正将浑浊的工业废水层层净化。员工轻点触控屏,一系列操作指令迅速下达。设备运转间,浑浊的工业废水经过“预处理+生化处理+深度处理”三重关卡重新注入循环水系统,摇身变为清澈的中水,宛若为钢铁丛林注入汩汩清泉。这些中水不仅能浇灌厂区绿植,更是生产装置的“生命线”。

  中水回用,每年可节约新鲜水300万吨,相当于1.5万个家庭一年的用水量。更令人关注的是,2025年,九江石化正在全方面推进工业水智能管控系统建设,构建AI识别与在线监控的双控智能平台,同时计划实施高盐水回用项目,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。

  “江豚堪称长江生态的‘晴雨表’,也是衡量我们环保KPI的关键指标。它们的回归,就是对我们环保成效最有力的印证。”九江石化安全环保部安全管理室主任米鹏涛说道。2023年春天,九江石化与长江江豚保护中心签署协议,认养两头名为“欢欢”“乐乐”的江豚,并捐赠200万元用于江豚栖息地修复。

  近年来,九江石化积极投身1.9千米码头岸线环保综合整治工作,大力开展清污分流、雨污分流工程,从源头上确保污水不流入长江。同时,引入智能管控技术,打造安全港口,对油品装卸全过程实施实时监测与预警,保证每一次作业都在严格监控下安全进行,坚决不让一滴油落入长江。在2025年的新项目规划中,九江石化专门划拨600万元专项资金,用于开展人工增殖放流、生态监测等长江生态保护行动,为守护一江清水贡献力量。

  从一滴水的重生,到一群江豚的微笑,站在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,九江石化这家有着45年历史的企业,用行动证明: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。在这条奔涌向前的长江边,一曲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交融的绿色交响,正奏响新时代的最强音。